西岳史评 || 拜根兴:《唐代皇帝行幸礼仪制度研究》序
- 《唐代皇帝行幸礼仪制度研究》序 -
去年二月初,张琛寄来他的新著《唐代皇帝行幸礼仪制度研究》书稿,希望我能为该书写一篇序。由于我自己平时事情太多,他随后也没再提及,故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竟将写序的事忘记了。上周张琛来电话再提写序的事情,说书稿即将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,问我的序言写得如何?好在正值寒假,如此才匆忙在工作室找寻,翻阅审视这部以博士论文为基础,又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沉甸甸的书稿。其实,近三十年前,笔者曾写过一篇《试论唐代帝王的巡幸》的文章,探讨唐代帝王巡幸涉及问题,记得给多届研究生上课时亦曾提到过;后来学界又有探讨唐代帝王的巡狩制度的硕士论文出笼,而查阅期刊网,学界对此问题发表的专题论文却寥寥无几。看来,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无疑具备研究之需要和极高的学术价值。应该说,这部书稿堪称有关唐代帝王行幸(巡幸)礼仪制度研究领域最新、最前沿的著作。
全书分六章二十节,系统研究唐代皇帝出行礼仪制度涉及问题。第一章和第二章,从皇帝的出行准备,出行途中的各项排设,到达目的地及返回原地为线索循序展开,生动还原了唐代皇帝出行时的礼仪设计、制度运作的本来面貌,可视为以时间轴线为视角的梳理研究。第三、第四、第五章以皇帝出行为中心,考察了唐代皇帝出行在仪卫、扈从、供置中的制度规定及其现实运作,可视为以空间轴线为视角的挖掘论证。第六章是理论提升部分,即在总结前五章的基础上,将唐代皇帝行幸礼仪制度,放置于隋唐五代国家与社会的大背景下缜密探究,寻求其在唐代国家治理中的实际效用。从总体看,全书主体章节环环相扣、系统完整,内容也较为充实,体例相对完备。鉴于此,我愿意将读过此书的一些感受告诉大家,并以此抛砖引玉,期待学界对此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。
首先,作者善于利用零星分散的资料还原制度形式,进而探讨其现实运作。众所周知,所谓制度一般可分为两种,一种是因权力分配需要而有意建构出来的规定,往往存在于政书和法典中,属于无可争议的典章制度;另一种是在特定条件下无意形成的规范,政书和法典中往往语焉不详,其制度身份的认可往往存在争议。有意建构的制度考察得益于政书的记载,无意建构的制度规范则要潜心查找相关记载,并深度挖掘潜藏于史料中的制度元素,进而完成制度设计的还原。张琛书稿中的请行幸制度、行幸决定制度、驾行太庙告祭制度、行幸问起居制度、行幸迎谒制度、驾行夜警晨严制度、驾行警跸制度等均属于此。以请行幸制度为例,现存唐史史料中不乏“请”制度的记载,如请赠官、请给谥、请上尊号、请入朝等,一般适用于特定的场合,若不加留意很少会有人关注到请皇帝出行,且能将其提升到制度层面。书稿不仅追溯请制度的源流,梳理其发展脉络,还将“请”制度分为民间群体请驾幸三都,官员请驾幸京师及地方,臣民请行驻跸礼三部分,并逐一考察其制度形态及现实运作,总结“请”制度在“允”与“请”中的意蕴表达,完成了请行幸制度的系统研究,也能为“请”制度研究提供基础。除却请行幸制度外,其它研究成果也是如此。可以说,正是基于这一学术探索,使得唐代皇帝行幸礼仪制度研究突破了礼典的限制,考察了典制之外的制度形态,在某些方面拓展了礼制史的研究领域。
其次,善于参详先秦古礼来考察皇帝出行的礼仪形态与制度设计。众所周知,唐代皇帝在制礼作乐中往往喜欢“师古”,即参详先秦古礼。唐太宗修《贞观礼》明确了“准依古礼,旁求异代,择其善者而从之”的原则。唐高宗《显庆礼》因不循古礼最终缺乏广泛认可。《大唐开元礼》的修撰来自于礼经学者对《礼记》的改撰,“师古”特色尤显。不仅如此,典章制度的设计也参详古礼,比《大唐开元礼》修撰稍早的《唐六典》,明确其参详《周礼》予以修撰,唐高宗年间成书的《唐律疏议》也充斥着“师古”特色。唐人的政治生活、社会生活中同样离不开古礼,逢礼仪之争,礼学家往往援引古礼来阐释观点,进而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,这些在现存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《唐大诏令集》《册府元龟》等史书中比比皆是。唐人日常社会生活中亦是如此,因情、因理、因势之变礼常常要比附对照古礼方能得到广泛认可。正是基于此,书稿在先秦古礼与唐代礼制的参照比对上着实下过功夫。具体表现在:
其一,考察制度设计与礼仪形态中溯源古礼。如,考察请行幸制度的源流,溯于《周礼》中“朝”“宗”“觐”“遇”“会”等六礼;论述问起居制度源流,晚辈对长辈的兴寝问安,来自于《礼记》之“昏定而晨省”;下级对上级的问安,来自于《左传》之季治问鲁襄公起居;问疾为中心的问起居,来自于《礼记》周武王帅行文王之法等等。其二,结合先秦古礼阐释礼仪制度的变革。如,行庙告祭制度研究中出现再造神主以立行庙到载主而行的变革。《大唐开元礼·巡狩礼》明确记载要告祭于京庙,基于唐后期銮舆播迁的现实,先是出现了特造神主以祔行庙的故事,后援引古礼出现“载主以行”的呼声。为明确这一问题,作者结合《礼记正义·曾子问》的记载,探究这一古礼在唐末的现实实践,进而揭示其变革的渊源。其三,考察唐代巡狩礼典和礼仪实践与先秦古礼的承继关系,进而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“礼治”精神。唐礼的“师古”特色表现为参详礼经,作者将《大唐开元礼·皇帝巡狩》《新唐书·礼乐志四》《通典·皇帝巡狩》与唐列九经进行参照,发现其在“颁告所至”“类于上帝、宜于太社、造于太庙”“軷祭于国门”“燔柴告至”“望秩于山川”“肆觐东后”“问百年”“考制度”“归格于宗祢,用特”等分别因循了《周礼》《礼记》《周礼》《尚书》《尚书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礼记》《尚书》等;又参照驾行礼仪实践与唐列九经的具体规定,发现“行必有名”参详《礼记》,“君行以卜”参详《礼记》,“卜日礼”参详《周礼》,“载主以行”参详《礼记》,“向庙哭”参详《左传》,“皇帝升辂礼”参详《礼记》,“问起居仪”参详《礼记》,“郊迎仪”参详《礼记》,“兵马仪仗布列”参详《周礼》,“扈从给养”参详《礼记》等等。基于此,作者对其做了宏观的理论总结,认为这一循古、师古与尚古现象的表达,实则是礼治精神传输的反映,也是唐代行幸礼仪制度在意识形态传输中的表现,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。这何尝不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实相呢,以礼乐为意识形态的全方位输出来统御芸芸众生,建构稳定的政治、社会秩序。
再次,善于总结归类,系统性强,不乏有重要历史观点的新突破。书稿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所做的提升和修订,据他介绍,除却删掉内容之外,新增加的字数在25万字以上。问及如此操作的具体原因,他回答说有三点:一是突破了巡狩礼典的限制,多利用潜藏于史籍中的隐性资料来梳理唐代皇帝行幸礼仪制度,空间开阔,架构自如;二是多重专家意见覆盖。据说,自博士论文送审始,到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结项,至少有11位盲审专家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,一再修改,如此字数也就不断攀升,内容相应也持续丰富;三是张琛入门以来一直从事隋唐史研究,尤其是在唐代皇帝行幸礼仪制度方面沉潜多时,发表有多篇习作,故而有较为深入的体会,一些重要历史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。
依据我看完书稿了解的情况,作者似对以下几点有新的突破和收获:一是对现存史料的辨析与进一步考证:以唐赵宗墓志标题补缺字为例,该墓志拓片收于《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》《北京图书馆藏墓志拓片目录》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金石拓片草目》《隋唐五代墓志汇编》《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》等书中,其标题为《大唐万年宫□监农圃监监事赵君墓志铭并序》,毛汉光《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》将缺字补为“宫”。书稿据赵宗由陪戎副尉转任万年宫监事判定其生前为吏,未入流。在厘清万年宫总监与农圃监机构附属关系的基础上,对农圃监监事一职进行考察,发现其品秩低于流外五品。基于此,张琛书稿将其补为“总”,并成功诠释了所有疑问。二是对已有研究提出自己的新看法:以太子监国制度为例,书稿在统计基础上对唐代太子监国制度的实际运作进行了考释,有一些值得深思的新结论:皇帝行幸,太子监国集中在唐高宗及以前诸帝,高宗朝以后几乎没有相关记载。就行幸运行空间而言,太子监国多适用于皇帝长时段的巡幸;太子监国时间要比皇帝行幸时间短得多;国家政务运作的中心在皇帝的驻跸地,监国太子权力受到诸多限制,尤其是留辅官的攫取;太子监国制的运行是以朝臣兼东宫职衔的形式来进行的,兼衔以太子詹事、左右庶子为多等。
当然,该书可推崇之处应该还有很多。如对行幸、巡幸、巡狩各自概念的透彻分析,读者因此会明了其中的意涵;对现存不同时代的各类史料的穷尽挖掘搜集;对海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有效掌握,具体来说对相关英文著作及日韩学界、港台地区研究成果的分析引用等,这些都是有效完成本研究必不可少但也是值得肯定的长点。如果要说还有不足之处的话,笔者认为还应加大对新出土唐人墓志资料的运用分析。进入新世纪之后,西安、洛阳等地大量唐人墓志出土面世,唐人墓志总集陆续出版,作者利用2020年之前出版的一些墓志资料,而例如《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》《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》《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》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入藏墓志》中的一些资料似并未见采用,期待作者在以后的修订中予以关注。
据笔者了解,本书是张琛继《万国来朝—外交篇》(合著),《唐代赠官问题研究》之后出版的又一部著作,作为张琛的导师,对他在教学科研中的成长进步颇感欣慰。期待他再接再厉、奋发图强,为海内外唐史研究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拜根兴
2022年2月24日
于西安南郊陋室
- 《唐代皇帝行幸礼仪制度研究》 -
书名:《唐代皇帝行幸礼仪制度研究》
著者:张琛
出版社:上海三联书店
ISBN书号:978-7-5426-7768-6
开本:16开
页码:460页
装帧:平装
定价:128元
出版日期:2022年10月
图文来源/“中古史”微信公众号
责任编辑/王子烨
审核/胡耀飞